close

台灣新生報刊登於

2/6中醫藥版「話題專欄」

《消化性潰瘍_中醫觀點》胃熱型消化性潰瘍重清瀉肝熱、理氣


 【記者鄭綿綿/台北報導】消化性潰瘍為現代人常見的腸胃毛病。中醫師陳玫妃表示,通常引起消化性潰瘍,是由於飲食習慣、生活型態、壓力等所致;還包括因胃黏膜的抵抗力不好,容易充血,使得黏膜上皮的再生能力不足等因素。中醫認為,與寒邪犯胃;飢飽失常;情志不暢;體虛久病;疲勞過度等有關。

  
中醫師陳玫妃表示,消化性潰瘍最常見的症狀有腹部疼痛、心口灼熱,會有噁心、嘔吐、食慾不振、嘔酸水、頭暈、腹脹、便黑,嚴重甚至會嘔吐到嘔血。有胃潰瘍現象的患者,通常在進食後、飯後30分鐘到3小時左右,很容易感覺到腹部的疼痛,但吃東西並不一定能夠使症狀得到疏緩。中醫辨證治療上,針對胃熱症者,多見有胃脘灼熱,泛酸、欲嘔的現象;可用清瀉肝熱、理氣的治法,如疏肝煎加上左金丸。而濕熱中阻型者,胃脘會感到灼熱感,口乾而苦;可用清瀉濕熱的治法,如清中湯。而陰虛症者,胃脘會隱隱灼痛,口乾舌燥;可用養陰益胃的治法,如一貫煎。若屬虛寒症者,多見胃脘隱隱作痛,嘔吐清水;可用溫中健脾的治法,如黃耆建中湯。

  
預防消化道潰瘍,陳醫師建議,要維持規律的生活。包括飲食規律,切勿暴飲暴食,三餐定食定量,不要吃得過飽、過甜、過酸、過辣,對於難以消化的食物,如糯米、米粉、太油膩的東西,都儘量少吃。此外,應遠離菸酒。少喝茶、咖啡等刺激性的飲料。並維持充足的睡眠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