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<保健錦囊》子宮內膜異位症致續發痛經 血瘀是禍魁

 
 更新日期:2009/09/25 00:07 【記者鄭綿綿/台北報導】

 

 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造成痛經常見的原因之一。中醫師陳玫妃表示,子宮內膜異位症會影響到子宮的收縮,造成續發性痛經的症狀。中醫認為,此症與血瘀關係密切;胞宮氣血的運行不通順,或失於濡養,便造成不通則痛。

  中醫師陳玫妃表示,子宮內膜異位症常與子宮內膜的逆流有關。通常月經來時,子宮內的內膜會在正常情況下因為子宮收縮,由上而下,從子宮、子宮頸、陰道出來,這些血液包含了一部份脫落的子宮內膜細胞、以及子宮腺體和間質細胞。若是一種不正常的情況下,導致子宮內膜的溢流,由子宮經過輸卵管,到了腹盆腔,種植下來,變產生了子宮內膜異位症。

  醫師指出,血瘀與子宮內膜異位關係密切;當瘀阻影響胞宮,經行不順,不通則痛,就會衍發為痛經。此外,若患者本身體質虛弱,尤其是先天之本不足,常見腎虛的前期下發生不適。

  子宮內膜異位症造成的痛經問題,大致可分為氣虛血瘀、腎虛血瘀、瘀熱互結三種類型。常見因為身體體質虛弱,或者是久病後,氣血俱虛。或過勞,損傷腎氣影響。以及瘀熱影響胞宮,也可能導致脈弱不通順。治療應以益氣、活血、去瘀、止痛;補腎養血為治療方向。

  陳玫妃醫師表示,針對「氣虛血瘀」者,常見身體體質虛弱,或者是久病、大病後,氣血俱虛,而導致衝任二脈,氣虛血少,不能夠濡養胞脈,而使得氣血流通不順暢,因而痛經。可見在月經乾淨後,或者是經期,小腹隱隱作痛、月經量少色淡、容易疲倦無力、食慾差等。治療應益氣、活血、去瘀、止痛;可用聖愈湯,加上川七、五靈脂、蒲黃。若屬「腎虛血瘀」者,多見肝腎不足,或過度疲勞,損傷腎氣,導致胞脈失養,尤其經行後,經血更虛,而導致痛經。可能造成月經延後,或量少、色淡暗、有血塊、經行腰酸、下腹下墜感、腹痛、頭暈等。治療應活血化瘀、補腎、養血,可用補腎活血湯,加上丹參、益母草。

  此外,若為「瘀熱互結」者,因為瘀熱主治胞脈,導致脈弱不通順,而使得瘀熱互相夾雜,導致不通則痛,而引發痛經。患者除了有熱象外,還合併有血瘀的症狀,可見經期發熱、色深紅,排便秘結、口乾,下腹脹痛等。治療應清熱、活血化瘀、止痛;可用清熱調血湯,加蒲公英、薏苡仁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