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帶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白帶

      俗語說:「十女九帶」,可見白帶是女性常見的衛生問題;事實上,在正常的情況下,陰道內本來就聚集了許多的細菌與黴菌,而當外在的環境沒有改變時,這些微生物間就維持生態的平衡,此時陰道的分泌物大多無色、無味、無刺激性,為白色透明,是正常的白帶情況。

    但若外陰部不通風,或長期服用抗生素、身體免疫力減弱、濫用陰道清潔劑,或缺乏女性荷爾蒙時,就會破壞陰道內的酸鹼值與平衡;於是陰道分泌物的量改變,分泌物變成紅色、乳白色和黃綠色,或變成泡沬、乳酪狀,且有味道腥臭,甚至產生局部刺激或疼痛狀,並伴隨焦慮、精神不集中、疲倦、腰痠背痛等症狀時,就必須注意,是否可能罹患「病理性白帶」了。

    西醫理論上所謂的「病理性白帶」,包括下列幾種情況:

    ﹝一﹞陰道炎性的白帶:

    1.淋病性白帶:是由格蘭氏陰性淋病球菌所感染,患者有灼熱慼。急性時白帶呈乳白色,漿液樣分泌物。當病理性白帶變成慢性嚴重時,白帶即轉變成黃綠色的膿樣分泌物,並有特殊臭味。

    2.陰道滴虫白帶:主要是由原蟲類陰道鞭毛滴蟲所感染,病人多伴有陰道搔癢的症狀,其白帶呈乳白水樣及泡沫狀。

    3.黴菌性白帶:主要的黴菌是白色念珠菌感染,臨床上陰部癢症為主訴。白帶呈白色或乳酪狀。

    4.細菌性白帶:主要為好氧菌與厭氧菌的感染,有特殊臭味,且白帶常呈膿樣。

    5.濾過性病毒感染性白帶:白帶量會增加,且呈乳白色樣。

    ﹝二)子宮頸病變引起的白帶:包括子宮頸糜爛、慢性子宮頸炎、原位癌、子宮頸癌所造成的白帶,其白帶呈現赤帶或黃帶,分泌物為膿狀粘液,有怪味。

    中醫在診斷白帶時,若能與西醫配合,相信對白帶病症的辨證論治將有所幫助。

    至於中醫醫理,如隋代《諸病源候論‧婦人雜病諸候‧帶下候》,即明確提出「帶下病」之名,並承《脈經》之「五崩」而分「帶下五色俱下候」為「廣帶下青候」、「帶下黃候」、「帶下赤候」、「帶下白候」、「帶下黑候」,自此區別「崩」與「帶」的名稱;並指出「五臟俱虛損者,故其色隨穢液而下,為帶五色俱下」,分別以帶色配合五臟論其病機、病位,認為帶下病乃寒邪入於胞絡,兼之勞傷體虛、房勞過度,內外相感而成;此中認識皆對後世醫家論治帶下病頗具影響。

    清代《傅青主女科‧帶下》則將帶下病列為該書首卷,分別以白、黃、赤、青、黑五色帶下,論述病機、證象、治法,謂帶下病乃帶脈之傷,多由脾氣之虛、肝氣之鬱、濕氣之侵、熱氣之所致,認為「帶下俱是濕證」:

      如綠豆之汁,稠黏不斷,其氣腥臭,……乃肝經之濕熱……

      帶下而色黃者……其氣腥穢……乃任脈之濕熱也;婦人有帶下而色黑者,甚則 

      如黑豆汁,其氣亦腥……乃火熱之極也,……其症必腹中疼痛,小便時如刀剌,

      陰門心發腫……

      婦人有帶下而色紅者,似血非血,淋漓不斷……夫赤帶亦濕病。

治法上以健脾升陽除濕治白帶,清肝利濕治青帶,健脾利濕、瀉腎火治黃帶,瀉火利濕治黑帶,清肝扶脾、養血活血治赤帶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