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中風診治

一、中風(卒中)之概述

中醫歷代醫家對本病論述較多:

別名:

《素問.生氣通天論》:「陽氣者,大怒則形氯絕,而血宛於上,使人薄厥。」

《素問.調經論》:「血之於氣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」

症狀:

《金匱要略.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》:「夫風之為病,當半身不遂,或但臂不遂者,此為痺。」

明.戴思恭《證治要訣.中風》:「中風之證,卒然暈倒,昏不知人,或痰延壅盛,咽喉作聲,或口眼喎斜,手足癱瘓,或半身不遂,或舌強不語。」

二、病因

勞逸過度。

情志過極。

飲食不節、痰濁內生。

積損正衰。

氯候變化過甚。

三、診斷要點

1.中風病先兆症診斷要點

(1)主症:陣發性眩暈,發作性偏身痲木,短暫性言語謇澀,過性偏身癱瘓,暈厥發作,瞬間性視歧目昏。

(2)次症:頭脹痛,手指痲,健忘,筋惕肉瞤,神情呆滯,倦怠嗜臥,步履不正。

2.中風病卒中期診斷要點

(1)主症:半身不遂,口角歪斜,舌強語謇或不語,偏身麻本,甚則神志恍惚、迷濛、神昏或昏憒。

(2)特點:發病急驟,有漸進發展過程,多在40歲以上。病發多有誘因,且病前多有頭暈、頭痛、肢體麻木、力弱等先兆。

3.中風病後遺症診斷要點

(1)主症:凡患中風病後,遺有半身不遂、語言不利、口角歪斜等症之任何一項者,均可診斷為中風病後遺症。

四、中風病病類診斷

1.中絡:

半身不遂,手足痲木,口舌喎斜,語言不利。

2.中經:

半身不遂,偏身麻木,口舌暍斜,舌強語蹇或不語。

3.中腑:

半身不遂,偏身麻木,口舌暍斜,舌強語蹇或不語。

4.中臟:

半身不遂,口舌喎斜,舌強不語,必有神昏或昏潰。

五、中風之證治

()出血型

1.肝陽暴亢證

(1)證候:半身不遂,舌強語謇或不語,口角歪斜,眩暈頭痛,面紅目赤,心煩易怒,口苦咽乾,便乾尿黃,舌紅或絳,苔黃,脈弦有力。

(2)治法:平肝潛陽、瀉火通絡。

(3)方藥:天麻鈎藤飲加減。
天麻、鉤藤、菊花、夏枯草、生石決明(先煎)、黃芩、山梔子、地龍、川牛膝。

(4)加減:頭暈頭痛加桑葉;
便秘加生大黃;
痰多加膽南星、瓜萋;
心煩易怒加丹皮、白芍。

2.風火蔽竅證

(1)證候:突然昏仆,不省人事,面紅目赤,肢體強直,口噤,兩手緊握,甚則抽搐,角弓反張,舌質紅或絳,脈弦數。

(2)治法:涼肝熄風,清熱開竅。

(3)方藥:羚羊角湯加減:
羚羊角粉(沖)、龜板、生地、丹皮、生白芍、石決明、鉤藤、黃芩,水煎。

(4)加減:抽搐,加全蠍、蜈蚣、天麻,熄風止痙;
大便秘、加大黃、芒硝、瀉熱通便。

3.痰熱腑實證

(1)證候:半身不遂,舌強語謇或不語,口舌歪斜,偏身麻木,口黏痰多,腹脹便秘,頭昏目眩,舌紅苔黃膩,脈弦滑或偏癱側弦滑而大。

(2)治法:化痰通腑,活血通絡。

(3)方藥:星萋承氯湯加減:
全瓜萋、膽南星、丹參、生大黃(後下)、芒硝(沖服)、天竺黃、雞血藤、地龍。

(4)加減:熱象顯者,加黃苓、山梔子;
津虧者,加生地、麥冬;
不語者,可加鬱金、石菖蒲。

4.風痰阻絡證

(1)證候:半身不遂,口角歪斜,舌強語謇,肢體麻木或手足拘攣,頭暈目眩,舌暗淡,苔白膩,脈弦滑。

(2)治法:化痰通絡,祛風活血。

(3)方藥:化痰通絡湯加減:
法半夏、白朮、天麻、膽南星、丹參、香附、茯苓、酒大黃、天竺黃、秦艽、葛根。

(4)加減:若舌質紫黯或有瘀點,加桃仁、紅花、赤芍;

舌苔黃,煩躁者,加黃芩、山梔子;
頭痛甚,加夏枯草、菊花;
方中可加雞血藤、全蠍通絡。

()栓塞型

1.氣虛血瘀證

(1)證候:半身不遂,口舌歪斜,言語謇澀或不語,偏身痲木,面色淡白,氣短乏力,心悸,自汗,手足腫脹,舌黯淡,苔薄白或白膩,脈細緩或細澀。

(2)治法:益氣活血,化瘀通絡。

(3)方栗:補陽還五湯加減:
黃耆、紅花、赤芍、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地龍、太子參。

(4)加減:患肢腫脹者,可加茯苓、澤瀉等淡滲利濕;
語言不利者,加菖蒲、遠志祛痰開竅,還可加杜仲、續斷、懷牛膝補肝腎,壯筋骨;
便秘者,加肉蓯蓉、何首烏等潤腸通便。

2.陰虛風動證

(1)證候:半身不遂,口舌歪斜,舌強語謇或不語,偏身麻木,心煩失眠,眩暈耳鳴,手足攣急或蠕動,舌紅或暗淡,苔少或光剝,脈細數或細弦數。

(2)治法:育陰熄風。

(3)方藥:大定風珠加減:生地、玄參、女貞子、白芍、桑寄生、丹參、雞血藤、生牡蠣。

(4)加減:若舌紫暗者加川牛膝、川芎;
內熱較重者加地骨皮、胡黃連;
不語者加石菖蒲,遠志;
兼氣虛者,加太子參、黃精。

六、常用中藥之藥理作用

1.熄風止痙藥:

羚羊角、全蠍、僵蠶、地龍、鉤藤、天麻。

2.芳香開竅藥:

麝香、牛黃、冰片、石菖蒲。

3.活血化瘀藥:

川七、桃仁、紅花、水蛭、丹參、赤芍、川芎。

4.重鎮安神藥:

龍骨、牡蠣、珍珠母。

5.養心安神藥:

酸棗仁、柏子仁、遠志、合歡皮、夜交藤。

6.瀉下藥:

大黃。

7.涼血藥:

犀角、生地、丹皮、生白芍、元參。

8.止血藥:

川七、仙鶴草、槐花、大黃。

9.補血藥:

當歸、熟地、白芍、何首烏。

10.補氣藥:

黃耆、人參。

11.化痰藥:

膽星、半夏、南星。

12.強筋壯骨藥:

杜仲、桑寄生。(上肢病甚用桑枝桂枝;下肢病甚用牛膝獨活)

13.其他:

葛根、銀杏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