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by緊急症狀防禦對策

 

當寶寶發生哪些緊急的臨床症狀,是家長必須帶寶寶迅速就醫的呢?小寶寶免疫力未成熟,這個季節最要當心的病毒為何?帶寶寶掛急診時,父母該注意哪些事項,才不會誤踩急診地雷?本篇邀請專業兒科與急診醫學主治醫師聯手,帶領新手父母釐清所有嬰兒的診療難題!

 

防禦篇
 

SOS 發燒:與感冒有關?
林口長庚兒童醫學中心新生兒科主任朱世明醫師表示,發燒是「症」而非「病」,屬於健康警訊,絕大部份的發燒原因與感染有關,在進入秋冬季節期間,以初生嬰 幼兒為例,最常見的原因也都是以病毒因素為多。如:呼吸道常見的鼻病毒、呼吸道融合病毒、流感、副流感、腺病毒,這些均是每年初秋至入冬最普遍,能引起類 似一般感冒及發燒症狀的呼吸道病毒。

 

除 上述呼吸道症狀外,有些病毒也會伴隨腸胃道症狀。然而「發燒」卻是這些眾多種類的病毒中最普遍,也最顯著的症狀之一,總括來說,可能約有一半以上的病毒, 都可能讓患者有發燒的表現。不過,朱醫師提醒爸媽,發燒代表示警作用,本身卻不是一種疾病,所以也必須配合其他症狀來綜合檢視分析病因。

 

以 秋冬季節為例,常見還包括輪狀病毒及諾羅病毒等感染;朱世明醫師表示,腸病毒在氣溫轉涼降至25℃以下時便開始退場。故就學理來論,腸病毒與流感病毒可說 就是以氣溫25℃為交界點的,當腸病毒消失匿跡,往往就是流感病毒出來發威的時機了!所以當天氣越冷,那麼流感病毒也就越肆虐。

 

偵 測寶寶有沒有發燒時,若以耳溫槍為測量工具,關鍵在兩耳輪流同時測量,若超過38℃即明確可判定發燒。但朱世明醫師提醒,盡量不要選在寶寶剛睡醒、洗完 澡、喝完奶不久的時間來測,因為這些時間,寶寶耳溫多處於「甦醒與調整」狀態,如:睡眠時包覆較緊使體溫偏高、洗澡水溫、奶水溫度等影響,使體溫監測數值 不準確,因此通常須等小寶寶睡醒半小時後再測較佳。

 

預 防疾病傳染,最直接的方法,即是避免病從口入,勿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合。然而「發燒」是兒科醫師診斷的重要「警告指標」(Warning Sign),所以大多數家長看見孩子發燒,都會相當緊張,但初步的應變處理措施更重要,如:避免嬰幼兒衣服包覆太緊、適度溫水拭浴,當然學理上當一歲以下 嬰幼兒發燒超過38℃時,初步措施處理後就應該要盡快送醫檢查診斷為宜。

 

緊 急送醫不代表就是急診,對嗎?朱世明醫師答說,是的。寶寶平時如果已有慣例看診的家庭兒科醫師,最好就交給專業的兒科醫師診察即可,因為急診間病毒群聚, 傳染力量往往也更強、更集中,因此朱世明醫師提醒,雖然要對寶寶病況有警覺性,但家長也不需過度焦慮,以免造成寶寶一有些許狀況,就覺得非要急診不可。

 

 

在 外界氣溫越低的時候,人體免疫力也越弱;當寶寶發燒時,也是免疫系統運作的一種常態反應,但「緊急送醫」卻不等於急診!因為第一線的兒科醫師,即可給予專 業診斷及治療;相反的,急診間充斥各重大傷患與不同年齡的患者,以收治重大傷病,提供急救處理為優先,且急診醫師也非兒科專業,所以新手爸媽也要有正確認 知。

 

SOS 熱痙攣:與遺傳有關?
單純性熱痙攣最常見於6個月以上~3歲以下的寶寶,大部分單純性熱痙攣的發生,多在寶寶發高燒的第一個24小時(一天)以內會發生,通常抽搐的症狀僅出現 一次,且絕大原因是以病毒感染為多。不過,也有少部份的熱痙攣現象則與腦膜炎有關,因此朱醫師說,當小寶寶有熱痙攣現象發生,除了家長應小心觀察該狀況是 否頻繁外,醫師也須詳細檢查有否可能為中樞神經的感染前兆?

 

不 過家長也無須先過於緊張,若為單純性熱痙攣則屬良性,在發燒第一天內發生一次全身性的痙攣現象,通常與家族遺傳體質亦有相關。朱醫師表示,像是嬰兒的父 母,不妨也可自行回憶,童年期有否曾被長輩告知,曾有全身性熱痙攣的病史,那麼其子女發生熱痙攣的比例同樣也會比較高喔!

 

朱 醫師就醫學觀點認為,凡寶寶有熱痙攣現象時,最好還是要請醫師透過理學檢查與實驗室檢查來詳查病因,先確認是否能確實排除局部性、複雜性的熱痙攣發作(癲 癇)的可能。因為複雜性熱痙攣,可能有在短時間內(如:3~6個月內)連續發生兩次以上的痙攣現象;就可能要特別注意帶寶寶請醫師詳細診斷。結論是,如果 寶寶發生第一次熱痙攣時,通常不需特別緊急就醫檢查,除非孩子在半年內發生第二次(含以上)時,就需要進行腦波檢查。

 

當 寶寶熱痙攣發生時,家長該怎麼做?朱世明醫師答說,應先減輕衣物包覆過緊、以呼吸換氣能舒適為妥適的程度最重要,切記不需要拿湯匙、手指、異物塞入寶寶口 中,因為熱痙攣是絕對不會咬斷舌頭的!雖然有10%~30%比例指出,嬰兒期曾有過熱痙攣,其未來年齡較大時產生真正痙攣的比例亦增,但這樣的發生機率很 低,同時也與出生時產程較久或是其他個人體質等因素有關。

 

 

有 熱痙攣病史的寶寶,家庭需常備緊急預防藥物嗎?朱醫師回答說,除非居住在深山等偏遠地帶不方便及時就醫的家庭外,通常是不需要刻意給予預防性藥物的。因都 會區大醫院及診所林立,可隨時帶寶寶就醫,因此不須額外給藥。反而是父母雙方都曾有過熱痙攣病史的子女們,在高燒時應先立即性給予退燒,以防範熱痙攣發 生,才是最重要的。

 

SOS 咳嗽:喝洋蔥水有效?
就嬰幼兒來說,咳嗽不停的原因普遍仍以感染居多,尤其是細支氣管炎最厲害。在這個季節最常見引起細支氣管炎的主因,往往與呼吸道融合病毒、流感病毒及腺病 毒有關。然而朱世明醫師表示,每個嬰兒的呼吸道敏感程度不同,因此有些孩子一經感染,其咳嗽症狀也就特別厲害;要不就是只要咳嗽,支氣管也很容易就產生痙 攣,導致咳嗽症狀更嚴重。

 

另 外像是胃食道逆流特別厲害的孩子,當胃酸逆流上行導致支氣管痙攣,引起咳嗽症狀加劇;或是稍微有點感冒時,經常也是一咳就吐。但朱醫師表示,其實咳嗽,也 是人體試圖利用咳嗽機制,將異常物質順利從呼吸道排除的正常反應。因此「止咳」對嬰幼兒來說並不一定對病情有益,反而應該以「化痰、排痰」等方式來處理較 正確,也才能順利化解支氣管內所附著的大量痰液。

 

其 次,如果寶寶的咳嗽症狀,並沒有隨著天數增加而減輕症狀,而且反兒有越咳越嚴重的趨勢時,那就得小心演變為肺炎了;此時,兩階段(Two phasic)的觀察就很重要!朱世明醫師提醒說,初期一般症狀3~5天均會逐漸消退,但如果沒有改善,甚至有高燒持續上升的情況,那就得小心是否可能有 次發性的其他細菌性感染出現,此時應盡快帶孩子就醫。

 

傳 統認為喝洋蔥水能止咳,寶寶也適用無妨嗎?靖妃中醫診所院長陳玫妃表示,咳嗽依症狀可略分為:寒咳、熱咳、燥咳三種。寒咳者,風寒引起,痰液如水,四肢冰 冷,無發炎症狀。煮洋蔥水、生薑湯,均有溫熱散寒的食療效果,但僅可提供給四個月以上開始吃副食品的寶寶飲用,媽咪頂多使用約5公克的洋蔥及一片生薑熬煮 成粥或湯,秋冬飲用則有溫肺散寒效果。

 

 

至 於因病毒感染引起的久咳未癒,有支氣管深層膿痰發炎症狀者則為熱咳;喉頭發癢、乾咳無痰等則為燥咳,兩種症狀都不宜飲用。因洋蔥水、薑湯屬溫熱性食材,對 發炎作用可能影響加劇,這時不妨遵照兒科醫師給的處方來用藥為妥。冬季若想替寶寶保養肺部及支氣管,陳玫妃中醫師建議,平日可用水梨、楊桃切片蒸熟,再以 果汁機攪碎或白木耳打碎加百合熬煮成糊,或用金桔煮茶來飲用,潤肺效果也都很不錯。

 

SOS 腹痛:半夜哭鬧不休?
由於嬰幼兒還沒有充分的口語表達能力,因此當寶寶身體不太舒服的時候,多以哭鬧為主要表現。通常嬰兒在3~4個月大以下,經常有腹絞痛的發生情形。特別是 發生在每天的固定時間,而且通常是在晚上到深夜比較容易哭鬧不停,在哭泣時也常會雙腳攣縮,唯獨趴在照顧者懷裡時,才感覺比較得到慰藉。

 

朱世明醫師指出,寶寶腹絞痛的主要原因,一者常與寶寶腸道的乳糖酶數量不足有關;二者,嬰幼兒本身神經支配還不夠成熟;三者,寶寶腸道蠕動的次數還不夠平均;四者,腸道內益菌數量不足有關。而且,無論是餵母奶或是配方奶,腹絞痛其實都可能發生。

 

所幸的是,通常超過四個月以上的寶寶,腹絞痛現象多半會自然改善。因此,家長必須秉持耐心照料寶寶,陪孩子走過這一段身心發展的過渡時期。像是平日可給予寶寶腹部按摩,並盡可能培養寶寶規則的排便作息,這樣的情況就可逐日改善。

 

其 次,朱世明醫師叮嚀道,哺餵母奶的媽咪,除可持續哺乳外,就學理發現,在母親哺餵期間,盡可能不過度食用乳製品(如:牛奶、奶油、起司等),也可降低寶寶 腹絞痛的發生機率。由於母體若攝取太多乳製品,可能影響乳汁含牛奶蛋白的成份較多,一旦牛奶蛋白較多,也可能使寶寶腹絞痛的症狀加劇。

 

非 哺乳的媽咪,在寶寶3~4個月前,若有腹絞痛症狀,建議可選擇特殊的配方,藉由將配方中之蛋白質適度水解,以及降低奶水的乳糖成份來改善症狀。半夜嬰兒腹 絞痛有需要帶給醫生看嗎?朱醫師答說,建議仍應帶給專業兒科醫師確診最好,畢竟嬰兒腹痛也不排除含有其他原因,包括:腸胃炎、腹股溝疝氣、腸套疊、先天性 腸扭轉等,當排除這些因素以後,才能放心的確定寶寶屬於一般的腹絞痛。

 

若 非一般腹絞痛,則需父母高度警覺。6個月以上的寶寶,腹痛也有可能是腸套疊引起,這時寶寶會一陣陣哭鬧並伴隨嚴重嘔吐,甚至解便會帶有草莓醬色。其次,腸 胃炎也會引起腹痛,症狀如一般腹絞痛類似,像是嚴重腹脹引起劇烈疼痛,排便規則與平日明顯有異,糞便氣味有強烈酸臭,糞便形狀也與平常所見不同,以及寶寶 有不吃不喝等情況,建議仍應求診醫師為妥。

 

SOS 耳痛:就是中耳炎?
朱世明醫師表示,從健保資料數據顯示,台灣寶寶發生中耳炎的最高機率年齡,分佈在6個月至1歲半左右。因此,當寶寶滿6個月後,罹患中耳炎的風險也就偏高。當中耳炎發生時,小寶寶中耳明顯會有疼痛感,同時合併發燒、暈眩、食慾不振、嘔吐及哭鬧不安。

 

因 為小嬰兒無法表達,因此也只能夠不斷哭鬧。所以寶寶若有耳痛症狀,先應區分為中耳,還是外耳疼痛?這時家長可先輕拉一下寶寶耳廓,若寶寶有明顯退縮舉動, 或有哭鬧情況,大部分就有可能是外耳炎。外耳炎的原因,多是父母幫寶寶清理耳屎時不慎傷及耳道、或洗澡時異物侵入,引起外耳道感染所致,這時外耳道也容易 有氣味難聞的分泌物質。

 

有 時兒科醫師透過耳道檢視,可發現耳內堆滿很多黃稠分泌物,絕大多數就是外耳炎。在沒有發展為慢性中耳炎,也就是耳膜沒有破裂之前,絕大部分是不會有分泌物 出現的。不過,中耳炎仍需請醫師以耳鏡來檢視確認為妥,包括:觀察耳膜的顏色變化、反光情形,及中耳腔內是否有積水等。

 

朱 世明醫師指 出, 很多6個月以上的寶寶,家長總會喜歡讓他躺著喝奶。但是躺著喝奶最大的風險 ,就是容易使溢滲的奶水從耳咽管逆流至中耳,或因為戚冒使耳睏管入 口 處堵塞,堵塞後使中耳的換氣管道與外界不通,因此產生內部細菌擎生的問題;另外,有些情況則是在奶水逆流時,使呼吸道 、 咽喉部的細菌因此逆流入中耳導致發炎 。

 

 

因 此,盡可能不要讓小寶寶躺著餵奶(註 : 醫師建議應坐起的45度) ,而且餵奶姿勢務必正確,且餵完奶務必拍輛。目前中耳炎的預防 ,包括定期預防注射肺炎鏈球菌疫苗,利用預防疫苗來減少中耳炎的發生風險。例如 : 實實在2 、 4 、 6個月時,可給寶寶注射五合一疫苗 , 其中也有流行性疫苗嗜血桿菌 , 建議家長可多增加一項肺炎鍵球蘭疫苗的防禦注射,以減少中耳炎侵襲聽力的風險 。

 

SOS 呼吸困難:病毒、異物?
這個年齡層會出現呼吸困難,大部分與上呼吸道感染有關。尤其副流感病毒引起的哮吼(croup),其咳嗽聲音則狀如狗吠,且亦有呼吸換氣困難,咳嗽不止的 現象。除感染因素外,另一種則是支氣管敏感的問題,因為下呼吸道的氣喘現象很少在1歲前發生,絕大部分是2歲以後才能診斷。

 

國 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羅巧微表示,當小朋友臉色發紫、發青,也常與呼吸功能受阻有關,通常發生在緊急情況居多,像冬季常發生新生兒趴睡窒息,即屬於這 種情況。羅醫師叮嚀,嬰兒需要單獨睡嬰兒床,若是讓小Baby與爸媽同睡一張柔軟的大床,會增加因大人睡姿或棉被遮掩口鼻而導致寶寶窒息的風險。

 

朱 世明醫師亦指出,年齡接近9-12個月的嬰兒,像是吃到軟軟的東西,因吞嚥不慎導致異物嗆入,或因吐奶、溢奶,被奶水嗆入呼吸道而致呼吸困難時,通常會有 拼命張口呼吸、脖子以下之胸鎖乳突肌肉明顯起伏跳動、肋骨下緣凹陷、鼻翼煽動、吃不下、無法躺著入眠等情形,即為呼吸困難的明顯特徵。

 

羅 巧微醫師表示,若因異物梗入呼吸道,則可能有臉色鐵青、發紫、呼吸困難等情形產生,這時若寶寶已無呼吸及任何反應時,應先給予扣背壓胸法試圖壓出異物施救 為先。但如果小朋友屬於失去心跳,家長不知該如何處理時,則可按照嬰兒CPR的方式,立即撥打119送醫並同時按指示給予壓胸急救。

 

 

醫 師共同指出,當上呼吸道有扁桃腺腫大、周緣出現化膿性腫脹、會厭軟骨發炎、急性細支氣管炎引起呼吸時產生咻咻不止的喘鳴音等,均可導致寶寶發生呼吸困難或 不暢通;包含上述嚴重的異物嗆入、急喘等,均是小於一歲之嬰幼兒呼吸困難的鑑別診斷。一旦有上述情形發生時,父母就要趕緊將寶寶送醫!

 

SOS 嘔吐、腹瀉、脫水:感染?
羅巧微醫師指出,年紀較小的新生嬰兒,如發現持續性嘔吐,部份原因為先天性的腸胃疾病,像是胃幽門肥厚或是其他部分腸胃道的先天性狹窄阻塞,6個月以上寶 寶還會考慮是否有腸套疊的情形。感染性的原因可能是急性腸胃炎或是中樞神經系統感染,包括腦炎、腦膜炎等因素。另外,血糖太高或太低、電解質不平衡,及任 何原因引起的腦壓上升,如:腦瘤、腦內出血,均可引發寶寶的嚴重嘔吐。

 

當寶寶有嘔吐劇烈的現象產生時,應先幫寶寶側躺讓嘔吐物排出,才不致被嘔吐物回嗆呼吸道,導致吸入性肺炎等情形。而有吃副食品的寶寶,若嘔吐物為粥狀等物,最好應仔細檢查寶寶口鼻有否阻塞。

 

朱醫師強調,在這個季節若發現寶寶有嘔吐、腹瀉、脫水的情形時,約有50%以上為輪狀病毒感染所致。當然也有一部分原因,可能與沙門氏菌感染有關。「嘔吐、腹瀉、脫水」通常是腸胃炎的三部曲,寶寶首先是嘔吐,接著出現米湯狀的劇烈腹瀉,其後則很容易發生嚴重脫水。

 

嬰 兒的體重不比成人,當脫水現象延續較久時,可要當心!如果寶寶淚水變少、口唇乾燥、尿尿次數減少、尿布重量明顯變輕、眼眶及囟門凹陷等,極可能有脫水現 象。尤其嬰兒的便便,明顯呈現大量水狀,且有食慾不振、尿液減少,體重下降達10%(如:體重3公斤的嬰兒,體重減少300公克時),即屬嚴重脫水,不僅 這時要趕緊就醫,也很可能急需輸液治療。

 

醫 師提示,當寶寶「嘔吐、腹瀉、脫水」三項症狀都有,家長就該掌握時間帶寶寶緊急就醫。因為脫水會使人體電解質不均衡,也會引發呼吸急促、喘不過氣、抽筋, 腎功能衰竭等嚴重情況,故不可小覷。羅醫師亦叮嚀,新生兒除一般的溢奶外,若有噴射狀吐奶、活動力下降、精神不佳、尿量驟減、嗜睡等情形,則屬嚴重情形, 這時即應迅速送醫。

 

SOS 意識不清:慎防趴睡猝死!
羅醫師指出,每年從入冬起,嬰兒猝死的比例便明顯增加。目前兒科醫學會中也特別叮嚀,在寶寶滿1歲以前,家長不要給予嬰兒趴睡。特別是前6個月的嬰兒,父母尤其不應該在意「寶寶的頭型」而給予嬰兒趴睡,一旦不幸發生猝死意外,就算醫師想給予急救,也都為時已晚。

 

其次,有很多呼吸道阻塞的症狀也常在冬季發生。因此,平時家長也要仔細觀察小嬰兒支氣管痰液,是否有堆積較多而致呼吸嚴重阻塞的情形,畢竟等寶寶一覺醒來才發現寶寶已昏迷休克,那麼生命也就難已挽回了。

 

 

羅醫師並指出,寶寶在氧氣不足的狀況下,很有可能容易引發昏迷等情形。但另外也有部份孩子是因抽筋、痙攣可能造成意識不清,尤其是中樞神經感染引發腦炎所造成的抽筋現象,或是外傷造成腦出血或缺氧,家長除試圖測試孩子是否清醒外,若昏迷不醒則應趕緊送醫急救。

 

SOS發紺、紫斑、瘀青、鼻血:心肺疾病?
「發紺」現象,代表血氧飽和度不足。朱醫師表示,嬰兒除先天性心臟病外,若有「發紺型」心臟病,多半初期發病時都能確診。這類的嬰兒,常在兒科及心臟科醫 師的共同追蹤下,使病情得到基本控制。所謂發「紺」的顏色,一般比較「偏紫」,因為健康指甲帶有紅潤色澤,但若是患有先天性心臟的疾病患者,指甲末端及唇 色也通常較偏向暗或紫(紺)色。

 

父 母尤要提高警覺的是,在小朋友生了一場病後不久,身上若突然出現不曾有過的「紫斑」,最好能帶給醫師做血液檢查。另外,除平時不小心碰撞引起的小小瘀青 外,如果小朋友身上的瘀青突然增多,瘀青位在關節處合併腫脹情形,則可能是關節內出血現象,或疑似凝血功能異常時,家長都須特別注意。

 

「紫 斑症」發生在具有血小板低下情況的孩童身上,而所謂的紫斑,是指出血點經按壓也不會自動退除的情況,亦即「血點」。而「瘀青」的產生原因是凝血因子不足。 「鼻血」則多半與鼻黏膜曾受過傷,黏膜表面微細血管凸出,或因環境空氣太乾,都易產生流鼻血現象。然而,鼻血現象若太常發生,建議則要帶給耳鼻喉科醫師確 認,檢查寶寶的鼻黏膜是否異常。

 

 

一 歲以下的嬰兒較少發生流鼻血的情況,反而是2~3歲的孩子,則可能因為長期鼻子過敏,加上經常用手摳鼻,造成鼻黏膜表面損傷再度出血。所以,鼻過敏越嚴重 的,流鼻血機率亦高。冬季應格外留意家中溫濕度是否合宜,提防鼻過敏的孩子可能的健康危機。若流鼻血現象天天發生,或平時從未流過鼻血,忽然間出現加壓不 止的鼻血現象,則需將孩子送醫細部診斷為妥。

 

急診篇
 

急診的基本認識
擁有多年急診醫療經驗的臺安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徐克強表示,急診即是「幫患者找尋搶救的機會」。但是,(註:特殊狀況除外)每一個需要尋求急診幫助的 患者,進入急診之前,先要經「檢傷護理站」的專業分類判斷以進行後續的醫療程序。徐醫師語重心長地指出,由於每位掛急診的家屬都很焦急,所以每位急診醫師 也都能體認-「沒有一個患者,是不適合掛急診的!」;不過,檢傷分類為必要急診程序,才能公正辨認傷患的急救順序,因此家長對急診制度,也應具備正確認知 與理解。

 

就 目前急診常見的情況來說,要真正落實檢傷制度其實也有很大的困境。徐克強醫師表示,常見有些非重症病人或其家人因不耐等候或其他情緒因素影響,往往使急診 醫師被迫放下手邊最緊急的病人,而得立即滿足某些病情較輕、情緒高昂的病人或其家屬,給以適當的緊急安撫。因此在急診室(平日12小時僅1位醫師)人力相 當吃緊的時候,是非常容易影響到重症病人的生命風險。

 

■急診就醫流程:掛號→檢傷護理站(分五級,按照病情嚴重程度排列順序)→經醫師診治後決定後續處置→安排住院或出院。
■檢傷護理站:
1.病人至檢傷站時請出示健保卡(無健保卡,請出示身分證)。
2.第一次就診時,須填寫基本資料表。
3.護理人員會幫忙問診、測量生命徵象。
■掛號:健保病人,須持健保卡辦理,健保卡無照片者,須出示身分證;未帶健保卡者,先以欠卡押金方式,事後再持收據及健保卡於7日內辦理退費(不含假日)。

 

常見的急診錯誤認知
急診間最常見的狀況還包括:剛下班從拖嬰中心接回孩子的新手父母,當發現孩子回家後有發燒38度以上、活力不佳等情況,馬上就開車送急診,然而孩子可能白 天已被保母帶去看過兒科醫師,也可能已在吃藥,但父母只見孩子吃藥仍未退燒就心急如焚的認定診斷無效,因此當下立即的反應就是趕快帶寶寶急診。

 

徐 醫師表示,雖然送孩子急診沒錯,但有時家長心情大亂,反而容易喪失判斷。尤其常見的小兒發燒,多與病毒感染有關,家長此時應先仔細熟記其他病症,先帶給專 業兒科醫師診斷最妥;重要的是,急診醫師並非兒科專業,擅長的則是小兒急救醫學,如:高級小兒救命術PALS;比如當小朋友有腸套疊、失去呼吸、失去心 跳、心律不整、小兒溺水、意外電擊、致命傷害等,具有相當嚴重的生命威脅時,可判斷先做哪些急救上的處理。

 

徐 醫師說:「當一個母親認為,這個孩子若不帶來急診可能就會出事!」往往就是必須急診了。然而一般病毒感染的疾病,要靠兒科醫師才能幫忙,除非孩子有:「吃 不下、劇烈嘔吐、吃藥也吐、懶洋洋無法回應、24小時內水狀腹瀉達6次以上、異常抽筋會喘、嘴唇發黑、發燒兼冒出異常疹子等」則應急診。且帶孩子急診時, 要有隨時幫小朋友辦住院的準備,因此健保卡、奶瓶、水瓶、尿片等都應該要記得攜帶。

 

常見極不巧的情況是,有時候剛來掛急診的病患,前面剛好才有一批患者按程度檢查傷勢完畢,急診醫師正在跟病人或其家屬說明解釋病情時,卻被後來的急診家屬誤解,以為醫師在跟病患聊天,這也是等待急診的過程中,家屬必須要保持理性的部份。

 

 

再 者,隔代教養導致很多阿公、阿嬤,普遍對藥物的認知不夠,認為小孩子吃退燒藥,就像自己平時吃的血壓藥一樣,只要一天吃一次就好,於是質疑急診醫師是否給 藥不力。徐克強醫師指出,因為很多高血壓的藥屬於長效型,因此一天吃一次,血壓即可維持在正常值,因此也對急診醫療行為造成某些錯誤見解。

 

避免情緒性求助急診
嬰幼兒半夜跑急診,最常見的情況是?徐克強醫師答說,大約每10個裡面可能有6個是因為寶寶便秘。因為晚上副交感神經作用,腸胃蠕動加快,腸道糞便若太乾 太硬,這時候小朋友就很容易出現肚子痛、哀哀叫的不適狀況,因為大半夜的,爸媽通常也不知如何處理,所以只有趕緊送孩子去掛急診。

 

 

半 夜便秘鬧肚子痛的小朋友,除了讓孩子試著上大號外,徐醫師並不建議父母主動替孩子灌腸,因為坊間買的浣腸劑(如:甘油球),其直接接觸直腸肌肉黏膜的材質 表面可能不平滑,長期使用,較擔心引起寶寶肛門內的黏膜受傷,甚至演變為肛裂、肛門膿瘍等症。若需要浣腸,建議家長還是帶小朋友直接向醫師求診為妥。

 

徐醫師觀察指出,有某些父母,因孩子連續好幾天半夜咳嗽太吵,弄得自己睡不好,心情也差,索性乾脆帶孩子半夜來掛急診。但這種情況下,大人往往失去理智,情緒也難控制,進了急診看見人滿為患就更易動怒,也別說要求安靜排隊等候,但卻可能影響其他患者的急診權益與程序。

 

急 診間的每一分、每一秒,看在急診醫師的眼裡,分秒都是搶救生命的黃金時刻。許多重症傷患是否能得到妥善救援,除了靠上帝幫忙以外,也需要其他患者與家屬的 理性配合,這樣也才能替重症患者幫上一把!如果民眾對急診能有這樣的正確認知,也才能給急診室每位患者帶來真正的春天。

 
健康小補帖
 

照料寶寶的過程中,疾病的預防重於治療,因此減少帶寶寶出入公共場所是很重要的。假使第一線的照顧者,不慎也感染疾病時,更應該注意勤洗手、勤漱口、戴口罩,並定期帶低齡嬰幼童給予預防注射。

 

 

6 個月以上的寶寶,在冬季各種病毒蠢蠢欲動的時候,可予以提前注射疫苗來防禦,一般流感疫苗對流行性感冒約有六至七成的防護力,因此也能相對提高寶寶免疫能 力,有效降低流感病毒的風險。醫師最後共同指出,家長平時均應留意當季流行疾病的情報,若孩子明顯有:1.活動力變差2.食慾變差3.精神狀態不佳;有上 述這些情況時,也就是家長帶寶寶盡快就醫的判斷通則喔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