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宮內膜異位症

 

 

子宮內膜異位症指的是子宮腔上的一層含有豐富腺體、淋巴,以及新植細胞的內膜組織,離開了子宮腔的位置,跑到子宮腔以外的地方,種植下來,如卵巢、輸卵管、腹盆腔等地方繼續生長,就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症。

通常發生的部位,以子宮肌肉層最多,其次是卵巢、子宮、直腸陷凹腹膜、直腸、乙狀結腸、輸卵管等。

子宮內膜異位症若是發生在子宮內時,叫做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,也就是所謂的子宮肌腺瘤;發生在子宮以外的臟器,就叫做外在性的子宮內膜異位症。

中醫認為,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致病,多在於患者體質虛弱,尤其是先天之本不足,又在腎虛的前期下發生。

 

總而言之,血瘀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病理病因,瘀阻衝任,胞宮胞脈,經行不暢,不通則痛,而衍發為痛經的症狀。

傳統中醫學對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相關文獻記載:

痛經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最常見的症狀。因此在傳統醫學上,屬於<痛經、經行腹痛、月水來腹痛、經期腹痛>等範疇。

 

   痛經最早見於漢.<金匱要略方論,婦人雜病脈證并治>「帶下、經水無力,少腹滿痛……。」在金元時期對痛經,更進一步的描述,如元朝<丹溪心法,婦人>,提出痛經有瘀血、鬱滯、血實所致,因此在臨床上,將經痛分為虛、實之分,經前痛為虛,經後痛為實。

 

清朝,吳謙等著<醫宗金鑒,婦科心法要訣,調經門>將痛經歸納,痛經的機理及治法,歸納為<經後腹痛當歸建,經前脹痛氣為殃,加味烏藥湯烏縮,延草木香香附檳,血凝礙氣疼過脹,本事琥珀散最良,稜莪丹桂延烏藥,寄奴當歸芍地黃>

 

以上有關痛經的記載,反應到歷代醫家,在觀察痛經的反覆性很高,因此在治療上,也較為複雜,所以在治法跟用藥上,還是要參照辨證論治。

保健要點:

 

減少子宮內膜異位發生,要注意以下各點:

一、減少經血的逆流。

因為臨床上發現子宮頸較狹窄或閉鎖的人,較容易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症,若能將子宮頸口增大,便可增加經血順利流出子宮,降低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。

第二、應該儘量避免月經來潮時,做婦科檢查。

例如,子宮輸卵管攝影,或裝置避孕器。最好選擇經期結束時,再做此檢查,或裝置,這樣可以減少經血逆流的現象。

第三、讓卵巢休息。

懷孕可使卵巢暫時停止排卵,使月經不再來潮,這樣可改善經血逆流的現象,因為懷孕時有較高的黃體素分泌,可壓制子宮內膜的生長,所以可以減緩子宮內膜異位症。

第四、較年輕的少女,可做適當的運動。

平時下腹的熱敷,下半身的泡澡,可使下腹盆腔的血流順暢,即可減低子宮內膜異位的生長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