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549237442_m  

 

子宮內膜異位症

摘要:

子宮內膜異位症指的是子宮腔上的一層含有豐富腺體、淋巴,以及新植細胞的內膜組織,離開了子宮腔的位置,跑到子宮腔以外的地方,種植下來,如卵巢、輸卵管、腹盆腔等地方繼續生長,就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症。

通常發生的部位,以子宮肌肉層最多,其次是卵巢、子宮、直腸陷凹腹膜、直腸、乙狀結腸、輸卵管等。

子宮內膜異位症若是發生在子宮內時,叫做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,也就是所謂的子宮肌腺瘤;發生在子宮以外的臟器,就叫做外在性的子宮內膜異位症。

中醫認為,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致病,多在於患者體質虛弱,尤其是先天之本不足,又在腎虛的前期下發生。

 

總而言之,血瘀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病理病因,瘀阻衝任,胞宮胞脈,經行不暢,不通則痛,而衍發為痛經的症狀。

關鍵字:子宮內膜異位症  血瘀  腎虛   瘀阻衝任

 

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成因:

第一、醫源性所造成

我們發現在臨床上剖腹生產的媽媽,在腹部傷口會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的病灶,因此可以推測,因為剖腹生產時,有些子宮內膜細胞被移植到傷口上,而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症,生長在傷口,這也是所謂因為醫源性所造成的。

 

還有,就是子宮括刮術的次數過多,而造成子宮壁的損傷時,也會導致子宮內膜深入種植的機會。

 

第二、荷爾蒙的不平衡

尤其是求偶素偏高的時候,也是造成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原因。

 

第三由於子宮內膜局部,或瀰漫分佈在子宮壁裡

所以子宮會呈現充血、擴大、增殖的現象,通常子宮腔的體積會比較大,所以會影響到子宮收縮,造成了經血過多,或者是有續發性痛經的症狀。

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成因:

第一、子宮內膜的逆流

通常月經來時,子宮內的內膜會在正常情況下因為子宮收縮,由上而下,從子宮、子宮頸、陰道出來,這些血液包含了一部份脫落的子宮內膜細胞、以及子宮腺體和間質細胞。

若是一種不正常的情況下,導致子宮內膜的溢流,由子宮經過輸卵管,到了腹盆腔,種植下來,變產生了子宮內膜異位症。

更進一步的發現,當血液內的求偶素的濃度較高的時候,也容易產生經血逆流的現象。

 

第二,胚胎細胞的化生

在胚胎發育演變的過程中,由於體腔細胞,造成苗勒氏管,子宮就從體腔細胞發育而來,衍生成苗勒氏管的原始細胞,可能就存在骨盆腔的腹膜,或者是卵巢的表面,而造成演變成子宮內膜的能力,所以當受到了月經週期、求偶素,以及黃體素的刺激,便演生成子宮內膜細胞。

 

第三、血液及內膜,淋巴的播送

通常正常剝落下來的子宮內膜細胞,因經由骨盆腔血液,或淋巴系統,傳播到身體的其他地方,而造成子宮內膜異位。

 

 

子宮內膜異位症最常見的症狀有:

一、痛經

二、性交疼痛

三、下腹痛

四、腰部疼痛

五、月經不規則

六、不孕症

 

傳統中醫學對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相關文獻記載:

痛經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最常見的症狀。因此在傳統醫學上,屬於<痛經、經行腹痛、月水來腹痛、經期腹痛>等範疇。

 

   痛經最早見於漢.<金匱要略方論,婦人雜病脈證并治>「帶下、經水無力,少腹滿痛……。」在金元時期對痛經,更進一步的描述,如元朝<丹溪心法,婦人>,提出痛經有瘀血、鬱滯、血實所致,因此在臨床上,將經痛分為虛、實之分,經前痛為虛,經後痛為實。

 

清朝,吳謙等著<醫宗金鑒,婦科心法要訣,調經門>將痛經歸納,痛經的機理及治法,歸納為<經後腹痛當歸建,經前脹痛氣為殃,加味烏藥湯烏縮,延草木香香附檳,血凝礙氣疼過脹,本事琥珀散最良,稜莪丹桂延烏藥,寄奴當歸芍地黃>

 

以上有關痛經的記載,反應到歷代醫家,在觀察痛經的反覆性很高,因此在治療上,也較為複雜,所以在治法跟用藥上,還是要參照辨證論治。

 

 

所以在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的時候,要注意其發病的經、產、胎,都有關係,所以,通常這種病症大多發生於生育時期,若不加以治療,病情會發展愈來愈嚴重,症狀也會加重,而此種病症又經常的反覆發作,因此帶給病患很大的困擾。

 

痛經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最常見的症狀,在中醫也是屬於痛經的範圍,與情志所傷,就是情緒的問題,或者是六淫,指的就是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痰等六種病因,都有相關。通常其發病的機轉,以痛則不通而概括之。所以若衝任胞宮氣血的運行不通暢,則不通則痛,若衝任胞宮失於濡養,則不榮而痛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