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90徐英洲 



一、概論:



拔罐療法又稱吸杯法,古時是用獸角拔罐,又稱『角法』。拔罐法是借助熱力,排除罐中空氣,造成負壓,吸著於皮膚,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方法,具有行氣、消腫、祛寒等作用。



目前拔罐療法已不再是針、灸、藥的輔助手段,而漸漸成為單獨治療疾病的一種重要方法。拔罐療法由過去吸拔局部不移動,發展成為中醫辨證,選穴配方,循經行走,或閃、或搖、或提、或燙等十多餘種方法。



二、火罐的種類:



(1)竹製火罐(2)陶製火罐(3)玻璃火罐等。





三、拔罐的方法:



(1)點火法(2)投火法(3)閃火法(4)架火法



四、拔罐法之運用:



(1)單罐:用於範圍較小或是壓痛點。



(2)多罐:用於範圍廣大。



(3)留罐:吸著後,留置10-15分鐘拔去。常用於肌肉風濕痛、胃痛、頭痛、咳嗽等症。



(4)走罐:又稱『行罐』、『推罐』,適用於面積較廣、肌肉較豐富部位的病變,如脊背痛。在患部先塗一層油如凡士林,循經絡推拉罐體,治療部位多取於腎經和膀胱經。



(5)閃罐:將罐體反覆吸拔、開啟於施術部位或穴位的方法。使皮膚經吸、啟、緊、鬆之物理治療,而改善循環,且通過經絡、穴位之刺激以治療疾病。



(6)提罐:留罐時,為增強效果,可將罐體上提而後放鬆以刺激之。



(7)針罐:先在患部行毫針療法,在針刺部位拔罐。



(8)蒸氣療法:用中藥為材料蒸煮竹罐。





(9)放血(刺絡)拔罐:用三稜針或皮膚針刺血後,再拔罐。



【適應症】



拔罐療法之適應症極為廣泛,但主要用於風濕痹痛等症,拔罐部位應選擇肌肉豐盈而具有彈力,沒有毛髮的部位,如肩胛、背部、腹部等。







五、操作手續及注意事項:



(1)安置病患:以舒服為原則。



(2)消毒:施術者手部以及施術部位、罐子之適當消毒。



(3)塗油:尤其是走罐時,一定要塗潤滑油,如凡士林、曼秀雷敦。



(4)施術:投火時動作敏捷,不可燒到瓶緣,以免燒傷。



(5)探問並加以解釋:局部常會留下明顯的痕跡,過幾天會自行消退。



(6)起罐:按壓罐口的一側皮膚,造成漏氣,罐子自動脫落。切忌硬拉硬扭,造成皮膚傷害。



(7)檢查、保護:是否燙傷、起水泡(該部位若多潮紅、嫩、易破,可塗凡士林、曼秀雷敦,以消毒紗布覆蓋)。



【注意】



(1)使用拔罐放血,不宜出血過多,若是誤傷動脈,則罐中有射 



血現象,應立即起罐。



(2)拔罐中若遇暈罐現象,應立即起罐。



六、禁忌症:



(1)全身或局部皮膚病,肌肉削瘦或露骨不平、毛髮多及大血管處,皮膚失去彈性,極度衰弱。



(2)皮膚嚴重過敏或極度水腫。



(3)血壓過高者,應慎用火罐,切忌強手法。



(4)因熱症而引發之頭痛、目眩、抽慉、關節痛。



(5)癲狂躁動患者,不適用拔罐。



(6)六歲以下之兒童或七十歲以上老人。



(7)中度或嚴重之心臟病。



(8)婦女妊娠期下腹部、乳頭部、心臟部位不可拔罐,其他部位手法宜輕。



七、意外之預防與處理:



(1)燙傷及疼痛:



原因:



A、閃火法之火焰太靠近瓶口



B、起罐手法太猛



C、多罐法之排列過密,皮膚受到牽引而疼痛



D、皮膚較細嫩之部位



處理:



A、燙傷處的大水泡可刺破,敷上凡士林、紗布;小水泡則局部塗藥水、蓋紗布,燙傷處五天內不可再拔罐。



B、過度瘀血之處,短期內不可再拔罐。











(2)休克:



原因:體質虛弱、精神過敏、大飢大渴、過飽過勞、心臟有問題、刺激部位太多,病人無法承受。



處理:看見病人臉色蒼白、呼吸急促、四肢厥冷、冒汗、神情有異,病人覺得頭暈眼花、胸悶、噁心欲吐,則應立即起罐,使患者平臥,下肢墊高,頭部放低,休息片刻,清醒時可給一杯溫水,亦可用百會、合谷、少商、人中、湧泉等暈針急救穴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