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文章分享 (61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M90徐英洲 



一、概論:



拔罐療法又稱吸杯法,古時是用獸角拔罐,又稱『角法』。拔罐法是借助熱力,排除罐中空氣,造成負壓,吸著於皮膚,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方法,具有行氣、消腫、祛寒等作用。



目前拔罐療法已不再是針、灸、藥的輔助手段,而漸漸成為單獨治療疾病的一種重要方法。拔罐療法由過去吸拔局部不移動,發展成為中醫辨證,選穴配方,循經行走,或閃、或搖、或提、或燙等十多餘種方法。



二、火罐的種類:



(1)竹製火罐(2)陶製火罐(3)玻璃火罐等。





三、拔罐的方法:



(1)點火法(2)投火法(3)閃火法(4)架火法



四、拔罐法之運用:



(1)單罐:用於範圍較小或是壓痛點。



(2)多罐:用於範圍廣大。



(3)留罐:吸著後,留置10-15分鐘拔去。常用於肌肉風濕痛、胃痛、頭痛、咳嗽等症。



(4)走罐:又稱『行罐』、『推罐』,適用於面積較廣、肌肉較豐富部位的病變,如脊背痛。在患部先塗一層油如凡士林,循經絡推拉罐體,治療部位多取於腎經和膀胱經。



(5)閃罐:將罐體反覆吸拔、開啟於施術部位或穴位的方法。使皮膚經吸、啟、緊、鬆之物理治療,而改善循環,且通過經絡、穴位之刺激以治療疾病。



(6)提罐:留罐時,為增強效果,可將罐體上提而後放鬆以刺激之。



(7)針罐:先在患部行毫針療法,在針刺部位拔罐。



(8)蒸氣療法:用中藥為材料蒸煮竹罐。





(9)放血(刺絡)拔罐:用三稜針或皮膚針刺血後,再拔罐。



【適應症】



拔罐療法之適應症極為廣泛,但主要用於風濕痹痛等症,拔罐部位應選擇肌肉豐盈而具有彈力,沒有毛髮的部位,如肩胛、背部、腹部等。







五、操作手續及注意事項:



(1)安置病患:以舒服為原則。



(2)消毒:施術者手部以及施術部位、罐子之適當消毒。



(3)塗油:尤其是走罐時,一定要塗潤滑油,如凡士林、曼秀雷敦。



(4)施術:投火時動作敏捷,不可燒到瓶緣,以免燒傷。



(5)探問並加以解釋:局部常會留下明顯的痕跡,過幾天會自行消退。



(6)起罐:按壓罐口的一側皮膚,造成漏氣,罐子自動脫落。切忌硬拉硬扭,造成皮膚傷害。



(7)檢查、保護:是否燙傷、起水泡(該部位若多潮紅、嫩、易破,可塗凡士林、曼秀雷敦,以消毒紗布覆蓋)。



【注意】



(1)使用拔罐放血,不宜出血過多,若是誤傷動脈,則罐中有射 



血現象,應立即起罐。



(2)拔罐中若遇暈罐現象,應立即起罐。



六、禁忌症:



(1)全身或局部皮膚病,肌肉削瘦或露骨不平、毛髮多及大血管處,皮膚失去彈性,極度衰弱。



(2)皮膚嚴重過敏或極度水腫。



(3)血壓過高者,應慎用火罐,切忌強手法。



(4)因熱症而引發之頭痛、目眩、抽慉、關節痛。



(5)癲狂躁動患者,不適用拔罐。



(6)六歲以下之兒童或七十歲以上老人。



(7)中度或嚴重之心臟病。



(8)婦女妊娠期下腹部、乳頭部、心臟部位不可拔罐,其他部位手法宜輕。



七、意外之預防與處理:



(1)燙傷及疼痛:



原因:



A、閃火法之火焰太靠近瓶口



B、起罐手法太猛



C、多罐法之排列過密,皮膚受到牽引而疼痛



D、皮膚較細嫩之部位



處理:



A、燙傷處的大水泡可刺破,敷上凡士林、紗布;小水泡則局部塗藥水、蓋紗布,燙傷處五天內不可再拔罐。



B、過度瘀血之處,短期內不可再拔罐。











(2)休克:



原因:體質虛弱、精神過敏、大飢大渴、過飽過勞、心臟有問題、刺激部位太多,病人無法承受。



處理:看見病人臉色蒼白、呼吸急促、四肢厥冷、冒汗、神情有異,病人覺得頭暈眼花、胸悶、噁心欲吐,則應立即起罐,使患者平臥,下肢墊高,頭部放低,休息片刻,清醒時可給一杯溫水,亦可用百會、合谷、少商、人中、湧泉等暈針急救穴。


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台灣新生報刊登於

6/9中醫藥版「話題專欄」

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台灣新生報刊登於

6/16中醫藥版「話題專欄」

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台灣新生報刊登於

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549234775_m  549234818_m

 自拍半邊臉

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549234709_m549234487_m  549234595_m  

 

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台灣新生報刊登於

5/26中醫藥版 「話題專欄」

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台灣新生報刊登於 5/16中醫藥版 「話題專欄」《冠狀動脈心臟病_中醫觀點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【記者鄭綿綿/台北報導】「冠心病」是成年人常見的心臟病。中醫師陳玫妃表示,造成冠心病的危險因子包括有遺傳因素及年紀長者。及患有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以及肥胖的患者,機會較高。還有抽煙及有心臟、血管疾病病史者,比一般人的機會都較高。屬於中醫胸痺、厥心痛範疇,可辨證內服藥方、穴道針灸調理。 中醫師陳玫妃表示,冠心病是由於冠狀動脈的狹窄與阻塞所致,而冠狀動脈的狹窄是由於動脈壁的內膜,因為脂質性物質沈積,而逐漸硬化造成,這種血管硬化叫做「粥樣硬化」,而動脈內的血液跟粥樣硬化般接觸便會形成血塊,造成動脈管壁的血栓。臨床上常見的症狀包括有胸悶、灼熱、有緊迫感,有消化不良、無法呼吸的現象,冒冷汗、噁心、嘔吐、眩暈,以及疲倦。中醫在臨床上依辨證治療,針對實熱症者,可選用清熱、瀉火、滋陰藥來治療,如黃連解毒湯加上沙參麥冬飲。氣滯虛寒型者,可用溫養氣血、健脾強心的藥方,如八珍湯加桂枝湯。而血瘀型,則可用活血化瘀的藥方,如血府逐瘀湯加上失笑散。 針灸部分,陳醫師指出,穴位可選用神門、內關、太淵、曲澤等穴位。可改善胸悶、壓迫感,以及噁心、想吐、氣喘不起來的症狀。醫師建議,平常應定期做健康檢查,如量血壓、測量心電圖等。飲食避免吃油膩、烤、炸、辣的食物,適當的運動,戒煙、戒酒。以植物油來代替動物油,不要吃過鹹的食物,及刺激性的飲料,如茶、咖啡,應攝取適量的蔬果。


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549238514_m  台灣新生報刊登於

5/16中醫藥版 「話題專欄」

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台灣新生報刊登於

5/12中醫藥版 「話題專欄」

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膽囊炎患者忌吃肥肉

  膽囊是貯藏膽汁的器官。健康人吃下肥肉類的油膩食物後﹐ 先在胃裡初步消化﹐然後進入小腸﹐在膽汁的作用下﹐使脂肪乳 化﹑水解﹐最後被人體吸收。由於膽囊炎患者的膽管內壁經常充血水腫﹐再加上膽囊炎患者還多伴有膽石症﹐膽道常被堵塞﹐膽 汁排不出去。而脂肪類食物可以促進縮囊素的產生﹐從而增加膽 囊收縮的次數﹐造成膽囊內壓力昇高﹐使膽囊擴張﹐致使病人疼痛加劇。所以﹐凡有膽囊炎的病人不宜吃肥肉

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549236883_m  台灣新生報刊登於

4/28中醫藥版

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549236152_m  台灣新生報刊登於

4/28中醫藥版

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549235619_m  台灣新生報刊登於

 

4/7中醫藥版 「話題專欄」

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549234523_m  台灣新生報刊登於

3/31中醫藥版 「話題專欄」

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549234879_m  台灣新生報刊登於

4/4中醫藥版 「話題專欄」

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549234316_m  有蕁麻疹體質的人 在日常生活 要注意飲食生活保健  分析說明如下  

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549238437_m    肝病為國病  分享治療養生經驗如下

台灣新生報刊登於

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 【記者鄭綿綿/台北報導】痛風屬於體內尿酸代謝異常的病症。中醫師陳玫妃表示,痛風成因包括體內尿酸過多,常因飲食攝取過量的普林成份;以及腎功能障礙,造成尿酸排泄量降低,影響尿酸排泄所致。其他像是肥胖、遺傳因素也是原因。容易影響關節部位,造成紅腫、熱痛,甚至變形等症狀。


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549236991_m  台灣新生報刊登於

3/12 中醫藥版「話題專欄」

陳玫妃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